http://www.nulj.cn

首页 所有文章 归档 留言 关于我

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科普”的新探索——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十万个为什么》新冠肺炎防疫专题节目为例_三思派

编辑:李靖2020/7/25993次阅读阅读转载: 三思派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主流媒体作为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因自身的特性和优势,除了对事件实时跟进报道外,也需要从科学角度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科普。作为上海主流媒体中唯一一档日播类科普专题节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十万个为什么》在新冠肺炎事件发生时,以“新闻+防疫+科学”的视角及时响应,结合“应急科普”的运用,邀请相关领域科学家与科普专业人士和主持人在电波中对话,兼具可听性和知识性地就新冠肺炎事件解析其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使主流媒体的应急科普从知识性、服务性、科学性等多方面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提高主流媒体参与应急科普的能力和成效。

本文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FM十万个为什么》的防疫专题节目为例,探讨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科普”起到的作用和新的探索。

1

科学抗疫,主流媒体是应急科普的重要渠道

1、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科普”?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类事件涉及社会各阶层利益,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主导信息发布、有效影响和引导舆论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是向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20年新冠肺炎防疫发生之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十万个为什么》科普节目及时启动“应急科普”对策,对公众进行和疫情相关的科学传播,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缓解公众恐慌、阻断谣言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FM十万个为什么》科普节目为例,主流媒体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如何建立应急科普响应机制,有效推进应急科普的宣传工作发展,是科普工作中亟待探究的问题。“应急科普”是对突然发生事件,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以及公众可接受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来对突然发生事件进行紧急处理的社会教育活动。在2017 年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强调:及时开展应急科普。普及绿色低碳、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科学生活、安全健康、节约资源、应急避险、网络安全等知识,针对环境污染、重大灾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传染病、重大公众安全等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解读,释疑解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结合重大热点科技事件,组织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事件。对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工程项目,建立面向公众的科学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 2、主流媒体响应“应急科普”的职责应急科普的特点以时效性、专业性、权威性为主,这就需要主流媒体中的专业科普节目团队快速做出反应。有社会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平台加上科研机构的相关学科专家针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向公众作出正确的科普宣传,指导公众面对公共突发事件作出科学的应对,凸显应急科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FM十万个为什么》作为主流媒体科普专题节目立即响应,积极围绕抗击疫情主题,加强对公众进行相关科普知识宣传。节目邀请来自中科院、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的病毒、疫苗、制药等多方面的专家,在每天特别节目中以专业的知识,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引导受众从科学角度认识疫情、抵御病毒。先后从公众最关心的“口罩”、“消毒用品”等生活类的话题说起:“最详尽的口罩和防护服知识”、“医用酒精、84消毒液等这些消毒用品你用对了吗?”,到认识新冠肺炎“病毒”的相关科学知识:“野生动物存在哪些危险,如何把病毒传染给人类”、“人类与疫情搏斗史”、“什么是病毒”、“疫苗是如何研制的”等等。从知识性、服务性、科学性等多角度分享防控知识,避免恐慌。2

科学防疫

主流媒体提升公民科学素质重要手段

1、《FM十万个为什么》科普节目及团队介绍2017年3月1日起,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上海市科协联手打造的《FM十万个为什么》专题科普节目在上海新闻广播FM93.4平台播出。自2018年起登录美国中文台,将科普节目传播到海外。节目每期开场首先由机器人主播“科科”带来三分钟“科学期刊速报”,以“科研资讯”的形式让公众了解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突破。主体部分话题约40分钟,从社会热点中寻找科普角度,突出“跨学科”理念,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就同一个话题从各自专业出发展开讨论。在跨学科碰撞中,听众不仅可以汲取到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将这些知识相互串联,形成一张知识网络,而非零散的知识碎片。除此之外,节目还有若干小版块,比如,“万问万答”会选取听众的提问,连线相关专家进行解答,而“嘿哈辟谣站”则以趣味广播剧场的形式,终结身边的各种谣言。针对不同的受众,节目同时还利用线下活动、短音频、短视频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力求达到科学传播的最佳效果,激发公众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FM十万个为什么》节目现归属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学家族工作室”管理,基于主流媒体平台培育了专业的科普节目制作团队,拥有8年以上的科普音频节目制作经验,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科普节目及个人都曾多次获得市级科技、科普类奖项。只有在平日里经过大量积累、训练有素的科普团队,才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迅速响应担当起应急科普的科学传播重任。 2、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应对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所有媒体及时调整版面,推出实时疫情信息及报道。作为科普专题节目的《FM十万个为什么》迅速响应,及时对日常积累的专家库进行梳理,筛选出适合科学防疫主题的科普嘉宾,用选题来匹配嘉宾学科背景,最后挑选出十几位来自中科院、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的病毒、疫苗、制药等多方面的专家,在每天特别节目中以专业的知识,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引导受众从科学角度认识疫情、抵御病毒,使民众在疫情面前更镇定、更理性、更自律,有效提升上海市民的科学素养。 3、主流媒体的应急科普传播彰显公信力《FM十万个为什么》防疫特别节目平均收听率环比、同比均创新高,竞争力明显强于历史同期。以2月3日-9日为例,市场份额12.8%,较2019年同期上涨23%,收听率及市场份额均为同时段第三位,周度触达听众规模达260万+,日活达140万+,听众影响力广度更大。以2月17日-23日为例,较2019年同期涨幅57%,传统广播端触达听众123万+。期间,上海新闻广播与东广新闻台并机,两台联播《FM十万个为什么》防疫特别节目时间段收听效果整体也比较好,平均收听率、市场占有率、到达率、日到达率等收听指标均创新高。(数据来源:赛立信数据)同时,利用“广播+网络”融媒体结合方式接力传播扩大影响力。《FM十万个为什么》每天节目播出后,话匣子APP整理当天专家科普精华内容,剪出2-3分钟的短音频发布在APP上。节目播出两周后,积累专家普及的知识值得大家一听再听,阿基米德App端将音频重新剪辑加工,整合成知识音频专辑,并通过海报二次传播。发布仅两天时间,浏览量已超130万,并被上海市科协推广到全国各省市科协,形成科学防疫空中“播种机”、展现上海科普品牌引导力。3

主流媒体为集合点

探索打通应急科普壁垒机制

1、建立应急科普音频资料库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十万个为什么》节目中今年1月起,每周选择一期公共安全主题对公众科普。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公共安全主题的科普内容更是覆盖每一天,多角度跨学科来解构知识点。这类“公共安全”主题内容在日常中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应急科普音频资料库在需要时可以及时调出。比如:“科学认识新冠肺炎”系列节目中,科普主题涉及动物、病毒、防疫、心理、建筑等多个学科,从“病毒来源于蝙蝠和穿山甲吗?”、病毒学“病毒是什么?”、防疫学“疫苗是如何研制的?”、“新药是如何研发的?”到“居家隔离如何调节心理?”、“复工了办公楼宇如何做好疫情防护?”,积累了二十多期应急科普内容。 2、建立应急科普联盟协同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科普对专家需求至关重要。在以往的工作经验中可以看出,依托《FM十万个为什么》节目合作单位上海市科协,发起应急科普联盟势在必行。邀请各类科研机构、科普媒体等单位共同参与到应急科普中来,从灾害、生物、医疗等多学科培养科普型专家,建立一支专业的应急科普专家团队,同时完善科学家作为应急科普志愿服务机制,发挥科学家群体在应急科普中的重要作用。号召更多的团体、个人参与到应急科普联盟中,通过预案形式,与联盟成员单位固化工作流程,有效改善嘉宾难约、资源分散的困境。2020年3月11日下午上海市政府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12位医学专家共同发布《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专家共识》。专家们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没有人是局外人!医学专家、专业机构要发出权威的声音,健康科普要通俗,但不可低俗、媚俗,不能放弃科学、严谨、专业的底线。做科普,“三观”正确很重要。由此看出,应急科普中,专家参与科普是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点。更多的科学家科普专家投身应急科普中,才能使民众在疫情面前更镇定、更理性、更自律,推进上海市民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升。 3、整合科普资源应急科普,需要打造的“中央厨房”机制,主流媒体发挥自身的引导力作用,以融媒体的形式,集合广播+新媒体渠道,和社会其他科普资源一起快速凸显科普内容整合优势。同时,做好资源配送服务,快速响应各类有需求渠道,开展应急科普宣传,让公众可以通过各类渠道及时了解到“我们正在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危机”、“面对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办”, 从科技角度出发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例如:《FM十万个为什么》抗疫科普节目后期剪辑9期的系列知识短音频,内容涉及“如何选用口罩”、“消毒用品你用对了吗?”、“野生动物存在哪些危险,如何把病毒传染给人类”、“人类与疫情搏斗史”、“什么是病毒”、“疫苗是如何研制的”等,该系列音频除了在广播自身的新媒体渠道阿基米德app、话匣子app、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播发,还通过上海市科协的分发至浦东科协微信公众号、黄浦区科协微信公众号等多个科普传播平台,起到了资源共享化、宣传更大化的作用,让主流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出最大效能。 4、应急科普常态化将应急科普纳入日常工作中来,借助主流媒体等资源,使应急科普宣传工作日常化,让广大群众熟悉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及可能发生的高危因素,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和理性应对能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普专题节目《FM十万个为什么》除了在日常设立应急科普专版外,还围绕线上节目开展线下应急科普的实践活动。节目每年与上海民防科普教育中心、上海市教委等单位举办中学生、大学生的安全知识竞赛。截至2020年,已举办十场全市范围内的比赛,从理论到实践在校园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及应急演练,提高了受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防御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把应急科普常态化。今后计划将把这套成熟的应急科普宣传机制带出校园,对社区、园区进行拓展宣传。4

结语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对于事件的突然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会充满“未知”的恐慌,网络上流转着各种真伪难辨的信息。应急科普唯有抢占先机,才不会给“谣言”留下传播空间。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排头兵,“范围广、速度快、穿透能力强”的优势特点在突发事件应急科普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十万个为什么》科普节目第一时间传播真相,就突发事件的“知识点”进行拆解普及,用“科学知识”去拓展民众认知,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有助于缓解人们对突发事件的恐慌,提升对谣言的鉴别和判断能力,阻断谣言传播。作为全国广播中稀缺的广播专题科普节目,该节目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以团队多年的科普经验做出了比较成熟的广播应急科普的响应模式,发挥了广播科普传播的优势,但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反思找出解决方案,从而能在“应急科普”未来的战略中更加有效提高科学传播效果,在社会中有效提高应急科普的传播影响力。

龙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学家族工作室”制作人。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给我点个,或者把本文的网址复制分享其它好友。
本文网址:http://www.nulj.cn/k/1483.html复制
写博客不容易,服务器成本也很高,感谢谢支持。微信打赏红包

发表评论

李靖的博客

大家好,我是李靖,不是封神榜的托塔天王李靖。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1991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市。我喜欢看书/看电影/摄影/打手游。感谢你访问我的博客,我在博客中会经常分享我喜欢的文章。创建这个博客记录生活,让我学会很多知识也认识了很多朋友。
关于我的更多资料>>

支持博主

写博客不容易,服务器成本也很高。您可以用微信给我发个小红包。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谢谢!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tousu117@163.com icp备案号 粤ICP备10034762号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1 www.nulj.cn All Rights Reserved